卷中求智慧 教中悟真谛---- 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师自主发展团队读书分享活动

编辑:科研处 发布时间: 2025-10-22 10:37


卷中求智慧     教中悟真谛

-----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师自主发展团队读书分享活动

      为深化课堂教学从 碎片化课时系统性单元的转型,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,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师自主发展团队 鲁一班教师读书半月谈为纽带,持续开展教师共读活动,以大单元教学理念为引,激活课堂深度学习的生命力。

     本次活动我们选取聚焦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的《大单元教学设计 20 讲》作为共读书目,通过 自主研读 + 小组研讨 + 实践反思的三阶模式,搭建起大单元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对话的桥梁,有效推动教师从 教知识育素养的理念迭代与行为转变。 

【书籍名片

《大单元教学设计 20 讲》围绕 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核心命题,系统解析了从传统 课时教学转向 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内核、设计方法与实践路径。全书立足各学科教学实际,通过典型案例拆解大单元教学中 情境构建、目标设定、活动设计、评估闭环的关键环节,强调以 单元为基本单位整合教学资源,以 真实问题为驱动串联学习过程,打破学科知识的碎片化局限,助力教师构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生态。


【阅读感悟

系统重构:从 教知识育素养的逻辑升级

李福娟老师坦言,《大单元教学设计 20 讲》带来的最大冲击是教学逻辑起点的根本性转变。

传统的备课思维是线性的,视野往往被限制在了这一节课里,思考的是如何讲好这个知识点。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则要求我们首先跳出课时看单元,甚至跳出本单元看知识体系。例如,平行四边形面积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,而是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大单元中的一环,更是整个图形测量知识网络中的关键节点。学生不仅仅要会算面积,更要掌握转化这一核心数学思想,能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,并理解各种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。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,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。(李福娟)

要素整合:让语文教学从 单篇碎片素养系统

徐萌老师认为,《大单元教学设计 20 讲》为语文教学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,它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桎梏,助力语文教师以大单元为骨架,系统性整合识字与写字、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等核心语文要素。

名著光影读演新章大单元主题设计为例,将四大名著文本有机串联,通过情境搭建与任务驱动,既能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消解古典名著与自身的距离感,点燃主动阅读的热情,又能在 的过程中,切实提升语言运用与审美鉴赏能力,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成长铺就扎实且富有活力的道路。(徐萌)

 情境贯穿:让知识在真实体验中落地

尹铱老师结合科学学科教学实践,认识到大单元教学的情境设计需紧扣 趣味性探究性,以真实问题为锚点让抽象知识 落地

例如,在执教一年级《动物的鼻子》这一课时,通过组织开展草原巡护队选拔活动,用生活中可感知的场景,设计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游戏、实验,激发主动思考,让抽象知识落地。情境贯穿课堂始终,从导入到探究再到总结,形成逻辑闭环,避免了教学环节的碎片化。此外,预留拓展空间,引导学生课后探索大象鼻子,让情境延伸至课外,助力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关联,真正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。(尹铱)

融合实践:在跨学科项目中提升综合素养

牛潇老师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特点,指出大单元是 围绕真实情境核心任务、打破学科壁垒、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学习单元。  

例如,在寻迹风筝文化 畅享纸鸢之趣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,以筹备校园风筝文化节为大情境,聚焦文化探秘”“放飞策略”“风筝制作三大核心探究问题,设计探鸢话千年”“风筝飞上天”“做个小风筝的进阶式活动链,构建认知——实践——创新的递进式学习路径,最终形成跨学科融合、重实践体验的综合性学习体系,助力学生在完整的项目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。(牛潇)

赋能闭环:以 一致激活成长动能

刘瑞雪老师从体育学科视角出发,提出大单元教学中 健康检测不应是孤立的体检,而应成为教学的起点与终点。

检测数据可以提供精准的学情分析,揭示学生在力量、柔韧、心肺功能等方面的真实短板,这恰恰是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科学依据。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融入单元设计,针对性地安排体能练习模块,就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。在单元结束时再次评估,数据的变化便成为检验教学成效、实现教、学、评一致性的关键证据。这不仅让体育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,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进步,激发内在动力,真正将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。(刘瑞雪)

  

【读书宣言

本次共读活动不仅是对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深度解码,更吹响了课堂教学从 碎片化系统性转型的集结号。让我们以《大单元教学设计 20 讲》为起点,以素养为锚点,在情境构建中激活知识生命力,在系统设计中重塑教学逻辑,在 闭环中赋能学生成长,在跨学科实践中培育完整的人,共同谱写 以单元之力,育素养之人的教育新篇章。

 

 

最新导读

扫二维码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