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一年级数学“零起点”教学计划
上册
| 单元 | 课题 | 教学内容 | 教学起点 | 教学要求 | 
| 第一单元 | 准 备 课 | 通过数数活动,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,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。 | 以结合具体情境认识0—10各数为教学起点。 | 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,不能因为部分学生已经学会写0—10各数,而擅自削减课时,要让学生经历0—10各数的抽象过程,深刻认识0—10各数的含义,初步建立数感,感受符号思想和抽象思想。 | 
| 第二单元 | 位 置 |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,使学生认识“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”的基本含义,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。 | 以学习“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”的基本含义为教学起点。 | 要结合生活经验,通过直观演示、动手操作、游戏活动,引导学生理解“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”的基本含义,体验空间方位,教师要慎重对待位置关系的“相对性”,尤其是“左、右”内容的学习,不能任意提高教学难度和教学要求。 | 
| 第三 五单元 | 1—10的认识和加减法 | 1.能够正确认、读、写10以内的各数,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,注意书写工整。 2.会用10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,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,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。 3.认识符号“><=”的含义,指导用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。 4.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。 | 以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的含义、学习10以内加减法计算为教学起点。 | 要以理解算理、计算正确、书写规范为主要教学目标,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,逐步提高计算能力,达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。 | 
| 第四单元 | 认 识 图 形 一 | 在分类、观察、动手操作等活动中,直观认识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。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。 | 以借助实物和模型,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,辨认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等几何体为起点。 
 | 教学时,应重点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,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,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图形的表象。 | 
| 第六 单元 | 11—20各数的认识 | 1.认识11—20各数,能够正确、有序地读写各数。 2.认识个位和十位,初步认识十进制,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。 | 以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读、写为教学起点。 |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、小棒、计数器等直观素材,充分经历数数过程,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数的组成、数序,感受数的大小关系。应让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,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。 
 | 
| 第七单元 | 认识钟表 | 1.结合生活经验,使学生会认、读、写整时。 2.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,养成珍惜时间和守时的好习惯。 | 以结合现实情境认识时间单位“时”为教学起点。 | 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,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,体验单位产生的必要性。 | 
| 第八单元 |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| 1.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,能熟练、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。 2.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。 | 以熟练掌握9加几为教学起点。 | 20以内进位加学习的好坏,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。如果学生没有学好这部分内容,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。因此,20以内的进位加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。而用加法解决问题,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,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,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,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,又可以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。 | 
 
				 
				

 返回顶部
        返回顶部